张雷 郝帅:以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助力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4-09-26 | 190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为新形势下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洲各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推动下,中非双方聚焦友好合作,扎实推进论坛建设与各项成果落实,推动中非关系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对于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全新机遇

非洲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目前,52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已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经过十余年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非洲发展搭建了高效平台、拓展了广阔空间,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创造了新的机遇。十多年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战略对接、设施联通、新领域合作、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成果丰硕,形成了新时代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模式、新典范,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为加快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实现中非共同发展、深化双方关系和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期间郑重宣布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还提出了未来3年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涵盖文明互鉴、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卫生健康、兴农惠民、人文交流、绿色发展、安全共筑等十大领域。“十大伙伴行动”着眼中非人民的共同追求和根本利益,立足双方推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为中非友好合作事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也将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全新机遇。


以规则标准“软联通”

为着力点推进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提质升级

规则标准“软联通”对于助力中非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贸规则对接方面,近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规则标准对接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基石,需要参与国家和地区在尊重彼此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法律、监管等领域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规则兼容与标准互认。应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的规则对话平台,增强透明度,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原则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需继续加强同非盟《2063年远景》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使中国的发展优势与非洲的优先发展领域更好结合。应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体系。深化与现有国际组织和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风险评估和技术指导。积极探索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非洲发展走廊建设等合作的新模式,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拓宽合作领域,确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平稳推进,实现长远的高质量发展。


以“硬联通”提质升级

为方向推进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提质升级

基础设施“硬联通”迈上了新台阶,深化与重点共建国家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合作,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深化设施联通。目前,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助力非洲初步形成了铁路骨干网,有效提升了非洲公路通达水平,建好的一批港口有效增强了非洲国家海运和贸易发展动能。今后还将进一步夯实中非务实合作基础,深化双方政策沟通,加强设施建设合作,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创新推动资金融通,中非将深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双方将深入推进“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加强科技发展经验与成果共享;加大在光伏电站、水电站、风电场等绿色能源和绿色基建领域合作,助力非洲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拓展中非“丝路电商”合作,深入挖掘中非数字经济潜力,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拓展中非共建合作新领域。中非将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支持非洲提高防治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能力与公共卫生水平;共同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互联互通合作机制。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应进一步优化项目规划与实施流程,引入多方参与的项目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符合经济可行性和社会环境可持续性要求;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推动跨国交通网络、能源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的无缝对接;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进“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推动跨境电商、智慧城市、远程教育等新兴领域合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以“心联通”深入人心

为目标推进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提质升级

夯实民心相通机制,拓展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叙友情,共商合作的良好平台。在减贫惠民方面,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00万人。已在非洲建成17个“鲁班工坊”,为非洲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内核。应加大对艺术节、电影节和体育赛事等文化交流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教育领域深度合作;鼓励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团的互动,尤其是加强青年交流,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促进民间互动。共同提升民生福祉。中非将搭建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在菌草技术、沼气推广、温室种植等授人以渔、易见实效、有利脱贫的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小而美”项目,进一步提高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非积极推进民间交流,青年、媒体、智库、社会组织等交往不断深化,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科技、农业、生态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形成了一大批“小而美”项目成果,拓展了一条开放包容的中非文明交融之路。媒体和智库更好发挥优势、助力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媒体和智库要继续搭建好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心联通”的桥梁,持续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营造中非良好合作环境。媒体和智库要秉持客观、公正、专业立场,准确阐释、传播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和内涵,广泛关注、客观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和成果,当好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持续深化民间交往,夯实中非“心联通”民意基础。媒体和智库要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交往,利用好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非民间论坛等平台,“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口碑、见实效的“小而美”品牌项目。持续加强文明交流,促进中非共同发展繁荣。媒体和智库要用好渠道和智力资源,支持和参与文明交流活动,积极深化中非青年间交流合作,增进民众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情感共鸣和获得感、幸福感。

中非合作迎来了提质升级新阶段,新时代中非合作求“质”向“新”。展望未来,中国将深入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深化务实合作,支持民间交往,积极开展同共建国家的文明对话。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将继续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这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传统优势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树立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中非合作的典范意义,也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并发挥实效,其前景值得期待。展望未来,中非将积极落实工作成果,发挥各自的优势,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典范。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以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推进中非现代化进程,为非洲现代化铺就光明前景。


【作者简介】

张雷,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郝帅,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