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郝戎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25 | 6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借力科技艺术融合 再塑戏剧艺术“高峰”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演讲


长久以来,中央戏剧学院在公众心目中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艺术高等学府。从莎士比亚到汤显祖,从西方话剧到民族戏曲,中央戏剧学院始终在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与创作法则,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剧影视艺术人才。中国的《易经》中有“与时偕行”的说法,人类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戏剧艺术如何“与时偕行”,如何在科技进步快速创新的语境下与其并肩发展?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趋势给当下戏剧教育和创作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这是新时代戏剧艺术从业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纵观戏剧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戏剧艺术都会发生深刻变革。当今时代,戏剧艺术受人工智能的影响必然会发生“变通”。中国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传统戏剧墨守成规意味着被时代淘汰,如果戏剧艺术不寻求与新兴科技融合的“变”与“通”,戏剧早晚会成为一门古董艺术。这就是中央戏剧学院为什么提出“数字戏剧”自主学科建设的原因。探讨“变通”其实是在探讨戏剧艺术的时代性,在数字时代,必须要探讨“数字戏剧”。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数字戏剧”应该如何延展自身的内涵?如何扬弃发展固有的传统戏剧观念?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确认一个观点,即“变通”的前提是传承。传承就是不颠覆,也不能颠覆,要把戏剧艺术的本体承接下来。所以,“数字戏剧”还是戏剧,不能改变戏剧的本质,尽管“数字戏剧”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产物,但“数字戏剧”仅仅是传统戏剧的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绪论篇中,从戏剧的起源一直阐述至现当代,通篇阐述了戏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客观地罗列了戏剧的“观众说”“意志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历史演变与沿革。


戏剧艺术和科学技术二者的内在逻辑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前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在研究人,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的同时也在研究人;戏剧是人学,戏剧也始终在研究人。科学和艺术都在试图解释人到底是什么,区别在于科学具有普遍性,艺术则具有特殊性;科学在研究普遍的人,戏剧在研究特殊的人。戏剧的对象是“人”,戏剧家的任务是通过作品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戏剧是赋予人类崇高文明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就像高原上挺拔耸立的高峰一样,标志着人类文明、精神与智慧的高度。“数字戏剧”便是与“数字时代”相适应、与“数字中国”相符合的新型戏剧形态。

科学和艺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科学是艺术的组成,技术是艺术的核心之一,戏剧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有多高,戏剧艺术就有多高,这便是“科学艺术融合”创造戏剧艺术“高峰”作品的内在动因。基于当今时代“融合”这一背景,戏剧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崭新的时代意义——“高峰”作品的创作已经悄然被新的业态新技术“变通”,成为人们的戏剧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于舞台“假定性”的时空转换,由于虚拟现实空间技术和数字演员成像技术的融入,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呈现手段。

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历史上,始终在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例如,在信息时代,舞台美术系建立了数字调光、数字调音等舞台技术专业;在智能时代,舞台美术系的演艺影像设计专业,包括舞台装置的研发,已有数字科技元素的进一步融入。中戏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中心和院外著名科研单位联合招收戏剧人工智能的博士已经探索了两三年了。由于科技的赋能,中央戏剧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创作领域高举传统戏剧艺术的大旗,走科技和艺术融合的道路,朝这个方向大踏步地去实践。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做了一些例如音乐人工智能、机器人绘画等尝试,戏剧是综合艺术,涵盖了所有的艺术形态。“数字音乐”、“数字美术”等数字艺术的进步为“数字戏剧”奠定了基础,为戏剧更加体现综合性、全面性的实践提供了支持。

戏剧艺术的本体及其逻辑模式决定了其更加接近生命科学领域的对于人的自我探究的功能,更加接近“数字中国”、“数字文化”等国家的大政方针。当代戏剧教育与创作旗帜鲜明地注入数字化意识,增加了数字科技的助力,不断探索戏剧的未来形态,让古老的戏剧艺术增添了数字时代的气息,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和赋予很多可想象的创造空间,使学、产、研、用一体化在今后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此外,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就是“艺术科技”,不仅研究人体生命的美学特征,而且研究人类精神的美学体征,情感计算是广泛应用的一种人工智能,情操、道德和思想却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戏剧作为综合艺术为智能科技提供了标准的情感数据和算法依据,而“数字艺术科技”却为“数字戏剧”创造优秀的“高峰”作品提供支撑。无论是线上演播,还是线下演出,抑或双演融合,“数字艺术科技”弥补了演出呈现的不足,扩大了观众数量,也拓宽了戏剧艺术的内涵外延。从舞台艺术到影视艺术,日益呈现共性的“数字戏剧”艺术形态。另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呈几何式地激增开来,“数字戏剧”对于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也势必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艺术的创作门槛降低,数字媒体艺术面向大众化传播开放,大众创作、观众参与的群众艺术繁荣发展。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是新的现象,为“高峰”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奠定群众基础。没有高科技的助力,便没有“高峰”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数字戏剧”的诞生,传统戏剧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缺少鲜明的数字时代特征与生机勃勃的中国创作时代气息。

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也许筚路蓝缕,也许会遇到很多的新的困难挫折,但确是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