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世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强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大时代呼唤大文化,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真正整体走出去,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
一、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厘清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自从党中央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解读便五花八门,有的人认为其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的人认为其是红色革命文化,更有人直接把其解读为儒家文化等等。因此,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其内涵,党的十九大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不仅进一步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能是、必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其底色必须是中国红,必须坚决反对复古、西化等错误思潮或倾向。而且,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流形态、现实形态、发展形态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伟大实践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促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不断努力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底色鲜明、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繁荣兴盛。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自信之后,文化自信便热度持久不减,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最经常使用的高频词之一,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对“四个自信”的解读中,有一些错误的言论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比如,有的人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立起来,说什么是因为前面三个自信不行了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失灵的救急,是在前三个自信“失效”后的“救场”,当前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够了。按照这个逻辑,有人进一步认为,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也是因为另外三个不行了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这些错误论调,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驳斥。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四个自信”是各有侧重、互不替代的统一整体,文化自信绝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取代,更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颠覆,凸显文化自信不仅是前三个自信合乎逻辑的延伸,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日臻完善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凝聚起更磅礴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化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厘清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点。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现象,绝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更不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它的文化资源间的关系。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以儒化马”、“以儒代马”、“全盘儒化”等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思潮泛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决不是并列关系,只有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光大。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保护拯救、批判继承、发掘创新而获得了新生,不仅在几十年血与火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发展了革命文化,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谱写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化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借口繁荣文化、活跃学术而模糊界限、躲避挑战、妖魔化斗争,试图通过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手段颠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我们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要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要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一致性,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大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仅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且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确保所有的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等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明确,任何新闻文化出版单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都决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点击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决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更决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要旗帜鲜明地要求所有文化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意识形态属性与学术属性的科学统一,坚持思想精深、学术精湛、作品精良相统一,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文化领域所有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创作时代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直面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全面布局,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不仅强调始终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方向不能错、阵地不能丢,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与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基本确立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力度之大、举措之实、成效之显前所未有,使得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历史转折点,在历史性巨变中铸就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必须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向世界,努力真正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能否真正走出去,能否在世界上有强大影响力,是衡量中国是否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我们不仅信心百倍,而且有着必胜的信心和把握。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世界与中国一起进入了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就是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们应有的豪情和信心,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对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的巨大贡献,也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2012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的。2013 年 12 月 30 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也是党中央第一次就文化软实力问题专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不仅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之间的关系,更为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指明了方向。2014 年 2 月 24 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连续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都关注文化软实力,凸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问题的重视,也让越来越多人开始积极关注和投身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对过去五年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部署中提出了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目标,在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作出了具体部署。完成这些部署,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大,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向世界有着必胜的信心和把握。因此,新时代新任务,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我们今后应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针来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重要着力点,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程中,在以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上,也要敢于、善于推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让全世界了解孔子、了解孟子,学习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让全世界了解毛泽东、了解习近平,学习和认同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拓宽进一步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手段努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努力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真正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早日建设成为实力强大、人民点赞、影响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铸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辉煌。
【作者简介】
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