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马锋辉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16 | 607 次浏览 | 分享到:

科技赋能艺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艺术与科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十年间,科技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对艺术影响日益显著,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首先,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中国历代绘画作品进行数字化汇聚和呈现,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国千年艺术风采。这一点可以通过展览的数字化成果得到印证,展览利用高清打样稿生动展现了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等多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佳作,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参观。

 


第二,数字化技术能够将艺术品的价值进行精准的挖掘和传承,这一点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得到了体现。通过数字化技术,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得以建立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延伸和转化。

第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艺术品的多元呈现和跨时空展示,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通过数字美术馆、软件互动、体验工作坊等数字化形式,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展览和产品背后的生成意义,并实现美术作品的跨时空无界交融。

第四,数字化技术为国际美术交流提供了新的动能。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推广特性,可以将更多地彰显中华旨趣、传播当代价值理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艺术作品投向世界,助力更有效地进行国际性的传播和交流。

第五,数字化技术为美术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数字化催生了新媒体艺术、网络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各种艺术门类的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艺术品的创新性转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将于今年年底举行,旨在梳理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彰显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开拓数字艺术领域视野。展览的作品将要求符合以下几点:一是作品以数字技术条件下为核心,以艺术创造和设计创造为重点,同时注重专业性与社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前沿性与现实性,体现时代主题,注重文化引领和社会价值。二是通过数字艺术创作和展示,倡导中国审美标准,增强大众审美意识,促进艺术与数字互为激发,人文和科技双向汇通。三是作品类别包括但不限于CD绘画、数字影像、交叉交互艺术、混合现实、生成艺术和人工智能艺术等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作品。

展览将开启中国美协持续关注数字艺术发展的序幕,也将是深入进行数字化艺术、艺术数字化、信息化探索的又一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要求美术工作者要与科技工作者一道,通过科技赋能艺术,通过艺术的数字化、信息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数字化构建让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更多、覆盖更广、影响更深远,让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在对外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