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力行:“一带一路”是平衡发展之路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0-11-10 | 24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全球遭遇新冠疫情、国际局势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加强丝路规划研究,从全球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有新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助力全球抗击疫情、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难题

这次疫情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地带来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大的动乱和冲突。国际社会需要大规模、协调一致的和全面的多边应对措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疫情严峻,抗疫能力弱,急需全球协力帮助,共度难关。全球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因为战乱、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本来就陷入各种危机,新冠疫情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更加糟糕。一是各国不得已关闭工厂、隔离城镇,以此来遏制病毒传播之时,必然影响全球供应链向世界各地市场提供货物,进而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经济困难、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使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雪上加霜。二是发达国家自顾不暇,没有很多精力实施各种已有的援助计划,更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安排新的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推进必要的公共健康基础设施,完善紧急救援机制,建立救助资源储备。三是发展中国家防控疫情难度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卫生系统已经满载甚至超载,特别是在艾滋病、肺结核、疟疾等传染病高发的国家有不少脆弱之处。贫困农村地区缺乏清洁用水和完善的卫生设施、超大城市因人口密度高而难以保持社交距离。政府资源相对匮乏,无法向脆弱人群提供足够的扶持。由此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应对。“一带一路”迎困难而而继续前行,发扬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共同应对挑战,在项目和精神方面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支持,符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体现人类共命运的情环。


二、“一带一路”为全球化健康发展搭建交流平台、探讨人类发展远景设想

 “一带一路”饱蘸历史的情感。它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中亚帕米尔高原行进的商旅马队和西南山道上的马帮,把中亚、南亚与中国有机联系在一起,依靠一种多文化,多民族的交融之力,共同创造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它容易让人想起中世纪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一行,历经千辛万苦从西方走到东方交流探索的动人故事;它容易让人想起唐朝航海家林銮率领的船队、元朝航海家汪大渊率领的船队、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连续不断,浩浩荡荡,鼓起海上丝绸之路风帆,创造一种古老发达的海洋经济,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作出卓越贡献。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不光有历史的情感,更有现代的胸怀。“一带一路”旨在陆上构建现代化的亚欧大陆经济廊道,保障经贸畅通;在海上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串联世界各地港口、海峡,把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信息和技术,传递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人民交流发展成果,更好地向一切国家和地区学习。“一带一路”着力与周边邻国互联互通、友好交往;着力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立立体化的经济贸易关系,互通有无,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着力全方位的经贸交流,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只要有生意,就努力建立深度的合作渠道,努力学习。

“一带一路”还着力全球一体化的远景设想。激发世界各国各地区极大兴趣和关注全球一体化的中长期发展愿景。比如,不断寻找更加便利的航行线路,探讨北极航道、“红海地中海”高铁项目,还有从英国出发贯穿欧亚、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南美的陆路大通道。人们甚至还可以更加大胆地规划和设计,从非洲西南端好望角开始,构建一条贯穿非洲南北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并通过西亚进入欧洲和亚洲,再横贯欧亚大陆,继续向北通过白令海峡隧道进入美洲大陆,从北美阿拉斯加、加拿大南下,一直到南美国家智利的南端合恩角结束。这条线路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人类祖先就是从非洲走向全世界的。现代人类更加有能力依靠先进技术实现这种贯穿全球的现代化大通道。通过这种大通道,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全球现代化平衡发展。


三、“一带一路”反映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全面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经贸合作思想

新时代,中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重要,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新构思、新发展。在全球化新阶段,中国希望以基础设施合作建设为抓手,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务实推进南南合作、南北对接,为全球化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带一路”包括一些具体的工程项目和交通路线,但不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和一条具体的交通路线能够概括的,它是一种以基础设施合作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新型务实合作机制,共同推荐和建立合作项目、合作领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更加均衡和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是双向互动的,历史上既有东方向西方的贸易探索,也有西方向东方的贸易探索。“一带一路”合作是开放包容的,通过互信与协作,共同化解风险、克服困难,实现双赢和多赢。促进“一带一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关键在于协同互动。“一带一路”实施主体不是群众运动,而应该是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和和社团。

“一带一路”,需要适应国际规则,稳妥开发海外市场;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把“走出去”变为“请出去”,不能把“人求我”变成“我求人”。近四十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短缺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金融投融资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和经验。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可能有参考价值,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合作,是有意义的。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外交在开发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作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建符合国际社会长期发展需要的信用合作关系,坚持“民事、民为、民用”原则,体现“走得出去,扎得下根”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互信互利,深耕细作,合作共赢。需要在大力“走出去”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引进来”,不光是引进资金、技术,还要引进先进的理论和机制,以国内市场为立足点,坚持“扩大内需和内供”,构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路一带”政治上是开放的,战略上是有选择的,技术上是严谨的,项目上是有条件的,需要从不同层面思考具体的推进方案。

特别是在疫情下,“一路一带”规划需要突出新的作用:一是帮助更多的企业在疫情环境中能够生存;二是帮助受创伤的商务活动能够尽快恢复到正常操作状态;三是提供有效平台发展更具有弹性的商务,增加商务的韧性;四是建立“一带一路”投资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实现财务可平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总之,从世界角度看 “一路一带”,是促进平衡发展之路;从全球视野宣介“一路一带”,有助于交流和理解,推进“一路一带”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

邹力行,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经济论坛议程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