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经过七年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经济合作发展成果显著。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已经从最初的中国倡议,变成了更具国际共识性的全球发展方案,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国内经济的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和有效政策,也给目前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
文化认同与尊重促进经贸互信
“丝绸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 世纪。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对中国的研究中首次引入了这个概念,他通过史料考证了中国唐代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国家之间的丝绸贸易往来的历史。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可以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也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如今,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而言,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谓全球化的开端。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进而和本土文化传统有机的结合,产生出新的文化。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在非常开放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例如唐代,之所以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在当时唐朝的文化是包容的,是非常具有开放性的,海纳百川的文化语境,使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能够汇聚在长安。在视觉艺术领域,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敦煌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克孜尔、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石窟。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中国的、印度的、希腊的乃至罗马的,不同艺术传统都在此汇聚,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敦煌艺术。敦煌艺术就是不同文化彼此认同,彼此求同存异和彼此互鉴的产物。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主要希冀在经济合作层面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开拓新的局面。但我们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西方国家经贸往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有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文化认同与尊重,这在某种程度上比经贸往来更为首要,甚至更为重要。经贸的往来是互相以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文化交流之间的出发点往往具有非功利性。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是长久经贸往来合作的基础,而互信的前提则是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行为模式的一种互相认同。这种认同就是要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深入地理解彼此相异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只有在国家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取得文化的认同和文化上的互信之后,经贸往来和经济协作才能够达成长期的合作。
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必须同步
美国的约瑟夫奈教授在提出“软实力”概念时认为,软实力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政治的价值观,一个是外交政策,还有一个是文化。与经贸往来相比较,文化艺术交流是文化价值观的软性输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以多元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为重点,但我认为“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其实应该与经贸往来同步发展,甚至有时要优先于经济领域的合作。这就是我们总结的“软实力、低风险、轻资产、大回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周边的近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对于我们文化传统的了解其实就是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理解我们中国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然的方式。他们了解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之后,才能会为双方的经贸往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伊始,有的国家和组织对我们的动机有不同的看法和疑虑,担心这是我国扩展国际影响力、谋求单方面利益的地缘政治策略,个别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对抗和破坏合作项目的现象。所以,优先开展与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注重输出软实力,增进文化共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课题。正所谓“兴于贸易,成于文化”。
我们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一定也要深刻理解“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因为交流一定要是双向的,要是平等的,而文化没有大小和强弱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的共同财富。文化的软性特质就在于它的感召力,我们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化的这种感召力和凝聚人心的力量。因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我们与其他的国家的交往必须建立在“以心相交”的基础之上,这是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长久发展的首要前提。“一带一路”是东西方文化再次融合的契机,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责任的担当。
文化艺术交流的多层次化
文化艺术交流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层面可以有多个层次,多种方式并行。
在宏观层面,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近年来,政府间主导的表演艺术、非遗展示、视觉艺术、文化旅游项目已经逐步开展和落地。今后还需要继续坚持和扩大,不要局限于阶段性、临时性的文化交流单纯配套政治、外交活动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我国有关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城市间的交往,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
其次,我们要充分有效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使馆领的作用,利用文化处和在当地的其他文化组织,坚持不懈的举办如电影放映、艺术展览、中国戏曲等文化项目,利用所在国民众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政府层面还要组织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增加“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中国的大学生到这些国家留学,特别是注重组织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因为只有深入到文化语境当中,才能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而通常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受制于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很深入,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
第四,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事业发展迅速,我们可以从联合举办展览、学术对话等方面入手,追溯中国文化和中亚、西亚和欧洲艺术的关联。目前,国内艺术史学界已经开始了跨国艺术史的研究。通过展览、研究追溯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往历史,通过这些交往的证据,一方面会给我们提供新的历史视角,使我们对历史,对传统有新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会增进合作各方的友谊和了解。
第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科研教育机构,应当成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新生力量。他们没有官方色彩,高效务实、敢于创新,尤其是能够将文化艺术交流延伸到产业合作的层面,进而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作者简介】
寇勤,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