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春华秋实,“一带一路”十年取得了累累硕果。面向下一个黄金十年,又该如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一、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
站在十年后,我们看“一带一路”,会看到现在的形势同2013年很不一样。2013年全球化正处在高潮,中美关系总体来说还是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那时提出“一带一路”恰逢其时,一下子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欢迎,后来是150多个国家的签约。同时,“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后,大批西方国家也纷纷加入这家银行。所以,当时的形势出乎意料的好。
再看现在新形势,一是面临着疫情后世界经济的衰退,衰退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对“一带一路”当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美国在搞脱钩、断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这一整套政策使得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发生了一些中断或者下降。“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作用的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引擎和发动机。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经济全球化的2.0版。经济全球化的2.0版也就是新的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新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2.0版,这几个概念是相互叠加的。
从我国的发展战略看,“一带一路”又是一种新开放战略,也叫做双循环战略。所以,“一带一路”和新开放、双循环结合,有助于形成内外两个市场互动、更加全面的开放,带动中国各地域全方位的开放。例如东北、西北、西南,过去都是开放的后卫,相对滞后,有了“一带一路”后他们都成为了全面开放的前沿,大西南云南、广西,大西北新疆、东北黑龙江和北面的蒙古都是“一带一路”向外走的主要通道,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也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它加强了制度性、结构性改革,提高制度性开放水平,是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所以,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是用“一带一路”作为载体和平台,既是向外开放,也是吸引全球的资源到中国来;既是中国产业走出去,同时也是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所以,“一带一路”是双循环、新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三者的结合,是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结合。所以“一带一路”不是只在外面修一些路、建一些水电站的问题,而是一个大的开放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货物贸易势头良好,贸易增长超过了全球贸易增长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疫情和断供脱钩的情况下。从“一带一路”贸易的具体内容看,可以看到很多新兴市场得益于“一带一路”,东盟、俄罗斯和中亚、中东、中东欧是主要市场,对西亚、北非、和中东欧地区的进出口快速增长;东南亚国家是投资和贸易的重心,并正在向中亚、中东和非洲国家扩展;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3成,劳动密集型产品、钢材、农产品等主要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中欧班列迅猛发展,到2023年9月累计发车7.5万列,比2021年增长100%,运货量达到1500万吨,这是非常大的数量。
“一带一路”贸易也有一些新形势,像电子商务、线上交易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迅猛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复合型的结构,例如低碳“一带一路”、公共卫生“一带一路”、5G数字化“一带一路”,我们称之为“绿色丝路”、“健康丝路”和“数字丝路”。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刚刚提出时,跟发展到现在的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探索的新的发展路径,十年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优势
为什么“一带一路”能发展这么快,中国有一些基础的优势:
地缘优势。我国周围的亚洲国家跟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还有“10+1”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上合组织中国和东亚、西亚国家的关系,这些区域合作的地缘优势。邻居是不可能搬走的。
强大的物流业优势,运输+仓储+物资分流。海上航运中国占世界将近一半的运量。全世界的海上运输一半是中国在帮助世界各国运输,中国国内的高铁、高速公路等网络是现今世界上最发达的。所以,中国的物流业优势外溢出去变成全世界运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势。中国现在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中国的产业链也有优势,具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产业链。
其他的优势还包括:国家战略布局与国际合作的叠加优势;产业链优势,即外向型经济的动能转换和产业链升级及延伸;对外经贸竞争力优势,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务输出的优势;独特的文化优势,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文化和旅游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本文不展开具体讲了。这些优势和全世界的需求相结合,是中国能够推动“一带一路”的根本原因。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个需求,“一带一路”也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如果中国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也满足不了这个需求,也不能为世界提供这种产品或竞争的优势。所以,这是基本的前提条件。
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之后,“一带一路”的巨大潜力显示出来,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平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动力。“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空想,也不是说大话,而是靠实力,也是靠世界市场的需求,是这二者的结合。
三、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经验
(一)整体性经验
经验有很多,本文仅总结几点最主要的经验。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新开放,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区位优势,具体表现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像新疆对整个中亚和西亚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云南、广西对东南亚和南亚具有辐射作用,东北亚现在虽然慢一点,但最近由于俄罗斯经济重心东移,很快就出现东北亚的区位优势。过去,四川、成都、重庆是典型的内陆,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它成为了东南西北全方位开放的中心地区,成都很快成为中国航空枢纽的第三位,北京、上海、成都,为什么是第三位,因为向西所有的航班都是以成都为中心,到达西部的各个方向。
二是产业优势与当地资源、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中国的产业优势又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当地资源、当地市场、当地需求相结合,所以,现在“一带一路”在全世界有500多个产业园区,和当地的资源、市场、当地的发展相结合。世界上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全世界有这么多的产业园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五大洲全有中国的产业园。这些产业园提升了中国企业的集团作战能力,形成了中国的海外兵团。中国海外兵团有大有小,有国企、民企、央企、地方企业,甚至还有一部分在中国落地的外资企业也跟着一起走出去,一起构成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兵团。
这样,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就形成一种新的结构,资金的双向流动,市场贸易和商品的双向流动,这是第三条经验。过去是引进外资,出口导向;现在是中国资金走出去,同时也引进外资,中国商品走出去,同时大量进口海外资源。所以,双向的资金和商品的流动,都和“一带一路”有很大的关系。
四是“一带一路”又跟当地社会紧密融合、实现本土化。融入当地社会的,需要对当地社会民情、文化的深入了解,即民心相通,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海外企业,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实际上都当地化了,变成当地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二)各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
上海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桥头堡,就是要把上海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业中心同“一带一路”相结合,为“一带一路”提供航运、物流、融资,包括制造业产业链。像一些重要的港口,上海港都是去当地建设,既把港口硬件带出去了,也把港口的管理带出去了,带动了一些很重要的港口的发展。
山东省也有很大的成就。山东的海外园区是国内建设的最好最多的,山东的海外劳务承包也是全国最多最好的,这两点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例如海尔,大家都知道海尔家电在海外建设园区是非常成功的,巴基斯坦海尔园区大概雇佣了巴基斯坦两万多名员工。劳务承包也是这样,山东的劳动力质量整体是比较高的。
浙江特别重视义乌小商品城。它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义乌小商品城几乎是全世界小商品的主要发售中心,世界各地购买小商品的批发商都到义乌来,疫情期间受到点影响,在疫情前2019年时有10万外国商人在义乌居住,购买义乌的商品。所以,在国外买的礼品其实都是义乌的。义乌同时把小商品城和自贸区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陆港,在义乌出口就可直接到欧洲,直接上宁波港的远洋轮,中间都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义乌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了很重要的网络作用,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义乌商品。
黑龙江也参加了“一带一路”建设。一般大家以为“一带一路”就是西部的各省市,或者东部沿海,其实黑龙江也很重要。它的几个大的口岸,黑河口岸、通江口岸、绥芬河口岸等等都发展的很快,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经济重心向东移,加快了远东开发的步伐。整个远东地区700万平方公里只有六七百万人口,俄罗斯远东的人口远远不足,资金更加不够,所以开发远东是俄罗斯的根本出路。开发远东的速度快慢取决于中国加入的规模,我们开发远东的矿业、能源、农业、林业,和俄罗斯发展具有互补关系的经济,将来会改变世界资源的布局,可以说中俄会获得双赢的结果。
广西也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北部湾和中南半岛建设。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集中的地区。大约有200多个工业园区在东盟,加上我们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建设,现在中国到老挝的铁路已经通了,老挝到万象、到曼谷已经上马了,湄公河大桥已经修成了,到曼谷、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到新加坡,形成了一条中南半岛的主干线,加上它旁边的中缅铁路、中越到柬埔寨铁路,形成三条铁路并行川字形。加上高速公路,河运湄公河、澜沧江,加上港口,将来说不定还有新的举措。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铁,带动了整个爪哇岛。爪哇岛有1.5亿人口,印度尼西亚有2.5亿人口,整个东盟是5亿人口,带动爪哇岛就带动了整个印尼,带动整个印尼就带动了半个东盟。所以,广西在这方面与东盟的建设是非常有力量的。
新疆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陆上基地和核心区。从新疆到中亚、俄罗斯、欧洲,主要的大通道就在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的运量占到中欧班列60-70% 的比重,现在出现一个新的点,即从新疆西南的喀什,将来和中吉乌铁路连通,一直到伊朗、土耳其,建成中国铁路的中欧大通道的南线。从新疆走中巴走廊,到巴基斯坦一直到瓜达尔港,靠近波斯湾,这又是一条通道。新疆整个从西北到西南全面辐射,它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上的放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美国很害怕,对新疆未来的战略地位非常害怕,千方百计想扼杀新疆的经济发展,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西北看新疆,西南看云南。云南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呈现非常好的状态。过去,云南是最西南角的内地省份,离海最远,要从云南到海边去,或者走整个长江流域到上海,或者走整个珠江流域到广东,绕过南海到马六甲再到缅甸的沿海海岸,大约要五千公里以上。现在,中缅走廊打通后,云南变成了距离印度洋最近的省份,可以叫做“沿海省”了。中缅走廊正在修通,从成都一直下来到大理、保山、瑞丽,从瑞丽出境后到曼德勒、仰光,再到皎漂港,中国西南到印度洋的通道全部打通。西南就比中国的东部沿海更加接近世界市场。大量的产业开始涌向瑞丽、腾冲、临沧、普洱、思茅、版纳、红河,整个云南边境州形成了产业链,跨境贸易和合作发展非常快。所以,云南起来了,是因为中缅走廊、中越走廊。
其他一些省市,例如成都、重庆、西安、福建,也都有很好的经验,不一一列举了。
(三)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
最成功的是东南亚。如前文所述,东南亚的“一带一路”是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链、供应链,到社会公共事业,像医疗、教育、旅游、文化,全面发展。东南亚的“一带一路”,实现了我们讲的“五通”和“三联通”的整个框架,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最全面成功的。东南亚“一带一路”的成功在地缘政治上也有很大的意义。美国搞印太战略,而印度洋和太平洋就在东南亚结合,如果东南亚被美国用军事力量控制了,印太战略就会形成一个链条。但中国不用军事力量,中国是和东南亚共同发展,形成了地缘经济的结合。这样,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就很难在这里连接起来。这就是“一带一路”地缘经济挡住了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这种战略上的作用,我们过去也没有想到。我们想不到美国要搞印太战略,以为搞“一带一路”就可以了,却没想到“一带一路”在东南亚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
中东也是如此。前段时间习总书记访问中东,跟沙特签署了重要协议。现在中东对中国的意义越来越大。美国在中东撤军,中国在中东增加投资和贸易,我们没派一兵一卒到中东。但在全球战略中,中东与中国的接近引发了全球全局性的变化。其中有两个变化:一是中东的能源卖给谁。中东现在卖给中国的石油一年约有2亿吨,美国进口中东石油最多的年份约为8000万吨,中国现在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相当于以前美国最高峰时的2.5倍。二是如此大量的能源进口到中国来,中国要支付,是用美元支付吗?但中东国家手里的美元太多了,前面几十年都是美国在中东买石油,支付了大量的美元,也就是石油美元。现在石油美元的作用和性质在下降,中东国家不想存这么多美元,所以希望中国用人民币支付。如此大量的石油出口到中国,如果都用人民币支付,那么什么东西就会开始不起作用或者退出市场呢?那就是石油美元。所以,人民币国际化,过去我们认为应该走国内资本项目可兑换,然后逐步的股市都用美元来计价投资,而现在恰恰不是这样,现在是世界各国用人民币替代美元进行结算计价,而不是用美元来结算。这一过程才刚刚开始,但这个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显。所以,中东地区很有意思,能源与人民币结合,这是巨大的变化,“一带一路”初期时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个结果。
再看中东欧。中东欧形成了一条新的走廊,即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这条南北走廊。这在过去讲“一带一路”的时候是没有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匈牙利和塞尔维亚都需要修一条铁路,但这两个国家都是内陆国家没有海;希腊是沿海国家,但它要到欧洲中部去也很困难,要绕圈子,或者从意大利、法国南部港口再进入西欧的中心地区。现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打通以后,整个中东欧就有一条内陆到地中海的通道,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比雷埃夫斯港,它的成功是“一带一路”的杰作。本来是2008年希腊债务危机没办法,借中国几百亿美元的钱还欧盟,然后希腊把比雷埃夫斯港租给中国,用每年的租金折抵希腊的债务,希腊的债不用还了,中国借用比雷埃夫斯港的租金不用付了,双方都赢了。中国远洋集团的大量货运在比雷埃夫斯港集散,比雷埃夫斯港从一个世界排位五十多位的港口上升到二十多位,整个希腊的经济就活了。中东欧本来都不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域,但现在却发展的很成功,当然最近中东欧北面的波罗的海、波兰由于俄乌冲突,跟“一带一路”的关系有点疏远,但中东欧的南面发展得很快。
中巴走廊,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从红其拉普一直走到过南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之所以有很多问题,在于巴基斯坦没有真正的实现工业化。2亿多人口没有工业化,这个国家靠谁来养?它为什么工业化不起来呢?缺动力,没有能源,特别是没有电。巴基斯坦一度用电是非常恐慌的,很多城市晚上十点钟全部停电,整个城市都是黑的。所以,连照明的电都没有,何谈工业化。整个国家非常贫困,于是就产生了恐怖主义的势力。中国给巴基斯坦首先建电站,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各种发电都上马,现在,巴基斯坦的电能解决了,它的工业就起步了。前文讲到海尔在巴基斯坦不仅满足了2亿多人的家电的需求,还从巴基斯坦出口到整个中东地区。巴基斯坦的海尔工业园区带动了整个中东地区家电市场的消费。巴基斯坦工业化起来以后,经济逐步向好,贫困由此得以减轻,贫困减轻,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的分裂也会减轻。所以,中巴走廊不完全是一条公路的问题。
多边机制。“一带一路”框架下也有很多新的国际组织,像上合组织、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以及东盟、非洲、阿拉伯、南美洲等一些地区组织,互相支持,互相叠加。我们有发展中国家的一整套的多边机制,虽然不是跟西方G7唱对台戏,但G7不带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为自己是贵族,看不起穷人,但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通过多边组织,发展起来。所以,“一带一路”在全世界取得的成功,是以前世界各国都没有料想到的。
四、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国际形势方面的挑战
“一带一路”也面临着很多过去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去年发生的俄乌冲突。这场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它对世界格局,也对“一带一路”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是穿过整个欧亚大陆,而俄乌冲突就在欧亚大陆腹地发生,我们的通道、产业链都要经过这个腹地;同时也影响到海上,因为美国要在海上建设印太战略。所以,美国就要对“一带一路”进行打压。最近美国和西方联手打造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 计划,其战略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阻止“一带一路”的发展。
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有两大部分,分别是欧洲和亚洲。在欧洲,美国的战略是北约东扩,中亚国家、高加索、乌克兰都在其东扩范围内。北约通过东扩,与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对抗。在亚洲,美国执行印太战略。印度太平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通道,中国70-80% 的贸易途经于此,所以印太战略阻挡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一路”)。“一带一路”同美国的两大战略(北约东扩、印太战略)正好碰上了。
这种碰撞从理论上讲很有意思。美国的两个战略都是军事化的所谓安全战略;而中国的“一带一路”都是经济战略。所以,这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之间典型的竞争甚至对抗。在一个如此之大的竞争中,我们不能全线出击,要有所取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俄乌冲突本身是北约东扩引起的,并会反过来加快或阻止北约东扩,俄乌冲突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北约东扩的进程。如果乌克兰输了,北约东扩就被阻挡了;反之,俄罗斯就会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一再退让;如果这个战争没输没赢,北约和俄罗斯就会在乌克兰长期对峙。
但这种对峙会对中国大通道产生严重影响:大通道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而后或途经乌克兰,或途经白俄罗斯到波兰,或途经波罗的海到北欧,波兰和乌克兰是北中南三条路线的必经之路,乌克兰受影响,大通道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对俄罗斯进行的无限制制裁本身也会影响“一带一路”。要在大通道上进行运输,就要支付运费;但是,由于俄罗斯的银行不能进入美国的SWIFT结算系统,各国对俄罗斯运输的支付以及对俄的投资就会更加困难,所以,很多原本经过中欧大通道的运输线现在要迁移到海上去了。中欧班列是在上升,但实为“欧降俄升”:中国到欧洲的运货量在减少,俄罗斯到中国来的运货量在增加。
既然中欧大通道的北线出现了问题,那可否转向南线和中线?南线和中线从哈萨克斯坦出发,向西南方向走到里海、高加索、黑海。这条通道的毛病是要过两次海,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比较高;优点是可以将一部分北线的货运转移过来。还有一条尚在勘探中的南线是走中吉乌,再经伊朗和土耳其进入欧洲。南线还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现在还不能完全贯通。所以,北中南三线都有很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如何防止北中南三条线的中断也是“一带一路”面临的新挑战。
(二)全球金融领域的挑战
全球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的债务。美国财政的联邦债务已经到了32万亿美元的规模,顶破了美国债务的上限,如果国会不给美国联邦政府新的债务上限,联邦政府马上就要破产。所以,大家都不想把手里的钱变成美国债务,纷纷抛售,美国的债务信用随之下降,美元的信用也受到影响,石油美元需求越来越少。
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对,大量的资金还在涌入美国。”对,但是大量资金涌入美国的原因是美国在世界各地制造危机、冲突和紧张,大家一看这里要打了,资金就往外跑,跑来跑去就跑到了华盛顿、华尔街。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美债美元信用下降;一方面美国通过制造紧张、制造危机,把世界各地的资金“打”回美国。美元面临起伏跌宕的复杂形势,人民币结算日渐增加,美国对俄实行金融制裁和货币制裁,这几种现象叠加,使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发生动摇。我们尚且不能断言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会否形成,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系统正在出现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也会影响“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在投资“一带一路”,一旦其投资信心动摇,“一带一路”的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就很难进行,融资就会发生困难。
(三)高新科技领域和产业链方面的挑战
还有一点,美国带头对中国发动技术冷战和产业链脱钩。一是对中国进行芯片禁运,几乎不许任何芯片到中国来。中国本身有足够的制造能力,不需要中级和低级芯片,因此美国禁运的重点是绝不允许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以上的高级芯片流入中国。但是,此举同样对美国的高技术公司和半导体产业带来很大影响,使其失去了中国市场、失去了最大的利润来源,而这些利润本可以转化为创业创新研发的资金。所以,现在美国高新技术公司感到非常为难:如果他们执行美国政府的禁令,两三年后就将面临财务困难,所以,他们偷偷地躲避禁令,向中国出口一些禁止的技术和零部件。
例如,荷兰的阿斯麦半导体装备,将一些原本不允许提供给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到中国;中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28纳米改造成14纳米,14纳米改造成7纳米(光刻机的总结构是一样的,只需替换掉其中的一些关键零部件)。阿斯麦知道,如果它不帮助我们,那么等有朝一日中国的光刻机迎头赶上时,它就彻底完蛋了,所以它要和中国进行合作。
这些对“一带一路”有影响吗?当然有影响。“一带一路”上本来可以产生更高的产业链,进而带动“一带一路”国家的中低端产业;但现在,高端产业链被美国卡住以后,带动“一带一路”其他国家产业链的能力也被削弱。当然,现在我们在进行自主创新,如果我们自主创新的速度能够赶上美国禁运我们的速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赶超美国禁运的装备,那么美国的禁运就失败了,这就是产业链和技术冷战的问题。
美国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打击包括两块:一是芯片半导体,针对高端领域;一是“一带一路”,针对中低端领域。前者打的是高度,后者打的是广度,它企图在高度上压住中国,在广度上堵住中国,试图把中国限制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国内市场范围内,保证在十年内中国不会超过美国,这是美国基本的设想。
美国现在开始搞“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伙伴计划 (GIIP)”,这个计划是抄中国“一带一路”的作业,与“一带一路”针锋相对。美国要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带头人,要让世界各国接受美国的基础设施,而不让他们接受中国的“一带一路”。欧盟也跟着美国做这方面的改变,提出了“全球门户计划 (GG)”。欧盟的重点是中东欧、中东和非洲,美国的重点是南亚、东亚和拉丁美洲,可以说,它们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总的目标都是压制“一带一路”。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清单上全是很小的项目,几百万美元、几千万美元,都上不了亿,号称“四千亿欧元”的项目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美国全球基础设施计划更没有钱,因为美国联邦财政连基本需求的钱都没有,上哪里搞六千亿美元,所以,他们把四千亿美元、六千亿美元都摊到美国企业头上,让美国企业出钱。但美国企业也不是傻瓜,他们也不会白白往世界上各个穷国那里扔钱。所以,目前为止,别说四千亿、六千亿了,这两个计划就连四百亿、六百亿的资金也没真正拿出来,真正投入的资金不及号称的十分之一,可能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四)全球舆论和认知方面的挑战
所以,“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舆论战和认知战。西方国家从四面八方对“一带一路”发动围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舆论战和由此导致的认知战(即大家是否认同“一带一路”)。舆论战里包含了所谓“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势力范围”、“新霸权”、“政治意识形态的输出”等种种抹黑之词。
但是,我们看到,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接受这种舆论战,知道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假的,是为美国自己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服务,为它的印太战略和北约东扩服务,为挫败“一带一路”服务的。有些国家本身就是北约成员,但是认可“一带一路”,比如匈牙利、希腊、土耳其,甚至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也都对“一带一路”有好感。
印度不接受“一带一路”,是因为两点:一是它对巴基斯坦因为历史纠纷耿耿于怀;二是它对中国提出的中–孟–印–缅走廊也耿耿于怀,它认为这条走廊最后在东面包围中南地区。从西面的巴基斯坦到东面的孟加拉,北部的尼泊尔到南边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都是“一带一路”的伙伴,只有印度不是,所以,印度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包围印度,视之为战略竞争对手。
日本也尽量抵制“一带一路”,但同时又依赖中国市场,所以很矛盾。韩国也不能脱离中国市场,韩国同中国的贸易量相当于韩国同美国、日本、欧盟三家的贸易总量。所以,韩国曾经一度设计过韩国同“一带一路”结合的战略,北面走陆上的“一带一路”,南面走海上“一带一路”,穿越中国到欧洲,使韩国同欧洲的贸易速度大大加快,但现在韩国又被美国要挟,很难摆脱美国。所以,日韩都是矛盾的:从它们自己的利益出发,希望有“一带一路”;但是从美国霸权对它们的控制来说,他们又不得不接受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打压。
五、共建“一带一路”的后续发展思路
(一)板块布局,构建“欧亚陆海联运双枢纽”
下面图1是印太战略示意图。从印度洋到太平洋,中间经过南海马六甲,整个东盟半岛位于其间,所以东盟在印太战略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亚和俄罗斯是北约东扩的目标,如果北约在乌克兰这里打胜了,高加索的格鲁吉亚甚至中亚的某些国家就会倒向北约,北约就到了我们的西北甚至东北。
图1:美国的印太战略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中欧班列大通道的北线从西伯利亚一直到莫斯科,经波罗的海三国到白俄罗斯、波兰,再到德国和西欧;中线往西南走,经高加索巴库,由黑海进入巴尔干;南线从新疆中吉乌到塔什库尔干,经土库曼斯坦到伊朗、土耳其,跨过黑海海峡到匈牙利,一直到捷克。我们力争使这三条线都能保持畅通,但实际上这三条线都有一些艰难的障碍。
从图2中,我们来看几条通道:中线向北的通道;中线改道到西南的通道;霍尔果斯出去到北线,改道到中线,到里海,穿过高加索三国后到黑海。再找到喀什,从喀什出去以后到吉尔吉斯斯坦再到乌兹别克斯坦就是中吉乌铁路,经过土库曼斯坦到伊朗、土耳其,就是南线(图2中的“西3通道”)。中亚一带是一片比较集中的地区,北线南线在中亚是在同一片地方,出中亚后再分道扬镳。
图2:中欧班列规划图 (2016-2020)(图片来源:中铁集装箱网站)
从大面积看,中国–中欧大通道的几条线路,北线、中线转北线、中线、南线,韩国和日本想搭这个便车就要经大连、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等港口,从海上运过来再经过陆地到欧洲。
为什么韩国、日本现在需要中欧班列呢?这涉及一种新的物流理论。物流业发生了一场革命:原先那些十万吨到二十万吨的巨轮的运输任务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发达国家,重化工业、钢铁化工原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少,所以,日本知道自己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二十万吨轮的海运了。海运都到中国来了。日本的产品多为电子产品,电子产品需要快速地运到对方那里去,就要用空运或铁路运输。其中,空运速度快但价格非常高;火车既便宜又快速,速度是海运的几倍,价格是飞机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兼具两种优势。这样一来,“一带一路”就和欧洲、日本的产业结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流结构,铁路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图3:中国-东南亚铁路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图3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铁路,从云南到老挝,到其首都万象,这一部分已经通了;接着我们要通到曼谷,再到马来西亚,这是中间线,西南线从大理修到保山了,现在保山和瑞丽还在修,修到腊戍就和曼德勒通了,通了以后“一撇”到皎漂港,“一捺”到仰光,然后接到孟加拉国去,这是云南到印度洋的直接通道。
再看中巴走廊,从新疆的喀什到红其拉甫山口的喀喇昆仑高速公路,这条公路我也走过,现在称作“巴基斯坦的深圳”,是从一片沙漠里建立起来的,现在已经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一座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
通过“一带一路”在国内带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建设边疆的珍珠链,把边疆县级甚至乡镇一级的城镇发展起来,同时建设一批中国边境的跨境开发区(比如缅甸的瑞丽、新疆的霍尔果斯、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都有跨境开发区),建设跨境文化旅游线和跨境公共卫生项目,建立跨国界的教育基地。云南大理大学每年要培养上千名东南亚学生。中国大学给东南亚培养的人才非常可观。
图4:中巴走廊规划图(图片来源:网络)
“一带一路”今后发展要板块布局,不是全球一起搞,而要分成若干板块。我们用板块的概念来看“一带一路”,就知道哪一块是“一带一路”重点发展或者说发展的最好的地方。现在各个板块按GDP排序依次为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非洲和中亚;按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排序依次为东南亚、东北亚、中东和中亚;按中国投资额排序依次为东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亚和中东欧;对华投资额最多的则是东北亚和东南亚;按中国工程承包数排序依次为东南亚、中东、南亚、巴基斯坦和中亚。东南亚有三个第一、两个第二,总分最高。
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韩国和中亚国家前文都讲过了;伊朗和土耳其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二)产业链建设与企业“走出去”相结合
我们也要关注“一带一路”产业链。我们将国内搞园区的丰富经验运用到国外,尽管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营商环境都有所不同,但是中国的园区都取得了成功,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国内很多人怀疑,企业走到“一带一路”去,是不是都在赔钱?但据我了解,走出去的企业中,一半是盈利的,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企业走出去;四分之一是不盈不赔,或者短期亏损长期盈利;剩下的四分之一是赔钱的。赔钱的原因有很多,只有少数是因为经营不善或者投资失败,大部分是因为盈利周期比较长。中国企业在外面的竞争力比较强。要判断企业能否走出去,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外面有市场,二是有上下游产业链。
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中国产业链重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还有一部分企业不是“走出去”,是“走到边上去”,走到云南的中缅边境上。缅甸工人工资只有中国工人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了中缅边境上就有很大的发展,通过跨境开发区就可以直接出口到东南亚,从东南亚又可以出口到欧洲、北美,东南亚到欧洲北美是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所以,中国企业在那里能得到好几个红利:一是劳动力便宜,二是出口关税低,三是从印度洋出去路程很短,运费也大大下降。
(三)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
企业走出去也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应由相关部门分别牵头,共同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四大工程,系统地持续助力企业“走出去”:
一是人才工程。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既会外语(不完全是英语,还有当地语言,比如,在巴基斯坦,要会乌尔都语,还要会旁遮普语、俾路支语,在中东要会阿拉伯语,在拉美要会西班牙语,在非洲要会法语)又懂得外国的法律、文化和经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目前还是比较稀缺。
二是舆媒工程。为“走出去”的企业在目标国增加影响力。我们要有企业的媒体,或让企业和当地媒体结合,能够把中国企业在那里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和当地老百姓关系怎么样讲出去,在当地国家要有影响力。
三是外脑工程。培养一大批对海外市场具有较强国情和市场分析能力的智库实体,服务“走出去”的企业。
四是强企工程。培养具有产业链掌控力与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或集团,成为高质量开展经贸合作的中坚力量。走出去的企业要和走出去的智库结合,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形成真正的中国的全球企业。现在中国排名世界500强里的100强数量已经很多了,但这100强大部分是中字头的,因为中国市场本身的规模大才跻身前50强,海外营业额比重远低于国内。如果海外比重超过了国内比重,它就是一个全球企业。像前面提到的海尔,海尔海外市场营业额超过60%,国内市场营业额只有40%,所以,海尔已经是一个全球企业,但它是中国资本为主。再比如山东有个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分公司,这么小一个企业,但是掌握了大量的海外电力工程,海外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90%以上。根据2018年的数据,中国的标准海外园区在山东最多有4个,江苏2个,浙江2个,黑龙江3个,上海1个,广东还没有,近年可能有所变化。我们现在需要建设这种强有力的海外园区和企业集团。
【作者简介】
黄仁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本文根据作者在“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