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朱勤效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20 | 632 次浏览 | 分享到:

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从《大道十年》看“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创作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朱勤效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作为最基本要素的特性,是影视片中最适合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作为纪录片人,用手中的摄像机去记录、反映、传播这个伟大变革的新时代,是中央新影集团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中央新影集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电影团,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电影队伍。现在提起中央新影集团、延安电影团,许多年轻的朋友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50岁以上的朋友来说,如果你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时,在故事片之前有加片、新闻简报,那是一代人对中国电影和中国历史最深刻的影像记忆。前两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秒钟》讲述了一段关于电影新闻简报引发的故事。

中央新影从1953年成立起,便担负着为时代留下影像、为国家留存记忆的历史使命,摄制了大量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具文献价值的纪录片和科教片。可以说,中央新影是中国最重要的纪录片和科教片生产创作基地。2019年,中央新影集团正式划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总台领导下,继续践行“国家影像历史的记录者和典藏者”的职责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匠心打造精品,策划推出了一批有新意、有分量、有影响力的重磅作品,不断充实和丰富着国家影像记忆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探索。其中,就包括“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的制作和探索。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方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递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的“一带一路”思想理念。

2016年,新影集团制作出品了8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该片以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人物故事切入,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不仅传递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更通过大量饱含情感张力的现实故事,充分展示了从古延续至今、从中国传递到世界的海上丝路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创作手法采用了同步记录的方式,全片没有一个采访,都是围绕现在进行时的故事展开,从而引领观众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在反观历史中寻求现实的意义,形成了穿越时空的叙事格局。鲜活故事加上独特表达,让这部作品在同类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在海内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代表了“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早期绽放。

时至今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建设开花结果、持续发展,让世界共享着中国倡议的智慧成果。十年命运与共,十年春华秋实,“一带一路”不仅成为了各国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也成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央新影集团再次发力,与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共同策划出品了纪录电影《大道十年》和五集电视纪录片《风从东方来》。这两部作品将通过真实的光影故事,生动展现大道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为人类共同繁荣作出的积极贡献,彰显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奏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时代交响。

站在十年节点回望“一带一路”,不仅是成就的盘点,更要做出新意,且具备国际视野、适合跨文化传播。这是当下宣传“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也是这部纪录片创作的着力点下面分享一下纪录电影《大道十年》的创作理念。

一是要有思辨性主题。在选材上,中央新影集团扣紧“和”这个字眼,从和平、和睦、和美这些角度,去寻找“一带一路”沿线生动、感人、富于启迪意义的故事。比如:中国和希腊两国文化学者交流互动、文明互鉴的故事;中国和埃及两国商人以瓷器为媒,续写海丝商贸传奇的故事;多国科学家联手破解基因密码的故事;出海的中国企业与所在国合作共谋绿色发展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清晰地表达出“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进而一步步引领受众了解“一带一路”,领悟大道之行。

二是要基于现实,关照历史。众所周知,古往今来,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承载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并见证过中外文明频繁的互动、交融。无论是作为政府使节的张骞、甘英、郑和,还是作为信仰追寻者的玄奘、法显、鸠摩罗什,作为商旅和探险家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海陆两条丝绸古道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所有的当下也都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古道犹在,历史更迭,但人类彼此沟通连接、文明交融共生的薪火始终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

因此,在纪录片叙事里,始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种贯通并非兼顾历史和当下的叙事,而是立足于当下,但同时强调一种有历史观的叙述。强调将“一带一路”开拓的十年历程放诸于人类文明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大丝路历史中,在抚今追昔中得到的宝贵借鉴与经验。

三是要突出国际视野、地方表达。一方面,拍摄区域全球化。十年来,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因此,在选材时特别关注了地域的广泛性。选取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十多个国家作为拍摄地点,将“一带一路”沿线十年的变化、共建参与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多样的地域风俗和地理景观融合在一起。通过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影片在穿梭巡游中展现出独特的在地-中国叙事风格,呈现出广阔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人物主体多样性。纪录片的故事主人公来自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包括致力于文化与科技交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人,守护田园和野生动物的农户,以及远涉重洋的留学生和商人。这种多元而多层次的人物设定,不仅代表了“一带一路”惠及面的广泛性,也使影片呈现出国际化题材的特点。

四是有共情传播和他者视角。如何让中国故事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障碍,打动人心,树立更好的中国形象?共情是关键。有位媒体人曾说,每个“一带一路”故事都是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盏心灯。要点亮这盏心灯,故事叙述必须以民心相通为出发点,采用共情叙事的策略,以引发受众的共鸣和共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共情传播。

因此,在最初筛选“一带一路”故事案例时,工作组将能否引发共情效应作为标准之一。例如,为了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一带一路”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影片中包含了一段讲述疫情后跨境旅游重启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两个共情点:首先是免签旅游和异域风光的话题,引起观众的关注;其次是小人物在逆境中奋斗的故事,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除了从内容上发掘共情点外,在创作中,还以多元文化互动为抓手,努力发掘和展现他者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比如,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合作案例,它将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理念。为了生动鲜活且有理有据地表现这一主题,工作组没有直接讲述中老铁路的修建,而是将故事主人公选定为生活在偏远乡村的一个老挝女孩。通过她的视角和经历,展现了中老铁路修建在当地引发的一系列变化。通过看似个体的圆梦故事,映射出了“一带一路”的共同命运。

“一带一路”,经历了十年的韶华,未来可期。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有效方式,也是纪录片人的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最后,希望中央新影集团创作的纪录片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希望“一带一路”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文明平等交流思想能够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