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张晓明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18 | 647 次浏览 | 分享到: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下的文化新业态

 

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学术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张晓明


今天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和近期工作。一是2000年以来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变局;二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形势下高质量发展逻辑;三是交互技术赋能文化体验的新业态。

一、2000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变局

文化产业自2000年提出以来,到2020年实际上是两个十年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十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到2010年以后才体现出来。在这个阶段,文化产业因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政策影响,发展速度一直非常快,从2004年到2010年,文化统计相关指标每年平均增长23.4%。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以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也有所下降,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也在逐渐减少。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从超高速发展走向相对正常的平稳发展,这在国际上是比较合理的发展速度。

在第二个阶段发展速度下降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产业出现的结构性变化。虽然整体增速下降,但是数字技术有关的部分上涨得非常快。在这10年里,数字技术相关文化产业的超高速增长支撑了整个文化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五六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不可能维持这个增速的。2022年,以数字为特征的数字文化产业营收规模是6774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比例40.93%,整个数字技术相关门类在文化产业总收入里超过了40%。一项研究预测,到2035年,数字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的总量将超过70%。另一项研究表明,国家文化产业整个体量里,数字技术部分已经占到35%以上,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实际上已经超过了70%,到了2035年,总量也会达到70%以上。

文化产业更新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一项研究对国家统计局列入文化统计的146个行业类别进行了数字技术相关性研究,发现有相当部分产业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数字技术作用之下,文化产业的结构更新趋势不可避免的。正如国外有关研究指出,文化部门所有活动的数字化,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严重地破坏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音乐、摄影、视频游戏、媒体、视听以及艺术市场都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它们是首批被新数字解决方案压垮的经济领域,这被称为创造性的破坏。数字技术正在引起大规模的创新,而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创新的实验室。

2017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另一个是《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前一个首次明确提出了数字文化产业,第二个文件实际表明文化新型业态已经占据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该文件前面讲六大基础,后面讲产业生态,而中间就是八个新型业态,这说明业态已经成为文化政策文件最核心的用语。



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形势下,数字文化产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对相关文件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即从新技术到新业态、到新模式、到新产业、再到新生态,最后再回过来到新业态。技术革新主要在生态平台上产生,而数字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多部分是在新的生态环境里出现的。从2013年以来,我们机构每年总结出文化和科技相关融合领域最靠前的十大发展趋势,一共做过五个年度报告,最新的在2021年发布。报告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体积指标中的关键词,对全球和重大技术有关的信息源进行扫描,再识别出这些频率出现最高的技术术语,把这些技术术语归纳起来,得出全球现在跟文化相关的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技术是哪些。

2021年的扫描结果发现,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八大技术群在文化活动中是最为活跃的,出现的频率最高:一是5G通信,二是人工智能,三是云计算,四是大数据,五是区块链,六是增材制造,七是物联网,八是数字图像处理。应该说全球性技术创新正处在高峰期,但我们无法通过每年的报告预测出新技术可能在哪个领域出现突破,因此政策匹配切不可盲目。

关于新业态,2021年的报告提出,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或者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背景下,新业态和以前的业态相比而言是一个覆盖全领域概念,它已经不只针对消费终端了。因此,以国家统计局三新概念定义为基础,我们对新业态做了定义,即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动力,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业务形态,以平台生态为载体,覆盖全行业,并在每个行业门类起到趋势引领作用。新技术落实实施以后首先表现为业态,所以业态是每年变化非常快的,这是一个全面的现象。

新业态之后就是新模式。商业模式的概念也很古老,但新技术成为了新模式的引领趋势。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正在高度活跃起来,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商业模式进化的根本性力量。数字技术推进商业模式进化的逻辑路径是从新业态走向新模式,如果新业态还是发散性的,甚至是对传统业态是破坏性的一种形态的话,那么新模式则是具有稳定性的市场组织形式。到了新模式这个阶段,企业可能就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形态。如果说数字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新实验室,从新业态到新模式的转变过程就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新业态,在什么情况下已经具有向商业模式转变的趋势,这是政策判断应该支持哪样一种业态的最重要的依据。

新模式之后再往下就是新产业。产业是指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一种生产活动集合体,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的企业会与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关系,即产业链。围绕一定的产品进行生产的企业所组成行业间也会形成投入产出关系,这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数字技术发展推动商业模式的变化,新业态发展到新模式以后,就开始稳定下来,相关的企业就会形成一定的稳定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最终会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一些新的行业就会产生,会跟以往的国民经济和行业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这样的话就会引领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所以新产业是从新模式走向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最关键环节。

关于新生态,这实际上也是国际上关于数字经济或者数字文化产业高度重视的一个话题。2015年以来出台了3个文化政策文件,这些文件一直高度关注数字技术造成的全球的文化变化和为文化政策的变革提出的问题。数字技术产生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平台公司这样一种新型的市场组织者,这种市场组织者的出现使得市场出现了“数据蒸发”现象。因为在平台内产生了大量的市场活动,但实际上政府管理者不知道这些数据在哪里或者拿不到这些数据,因为它和企业自己的商业化数据混在一起,很难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掌握的数据,哪些属于商业数据。所以企业已经起到准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这种平台公司已经有准公共性。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文件里,平台经济被列入业态概念,然而10年来互联网平台迅猛发展已经模糊了业态和生态的界限,这种业态已经变成超大规模的一种生态环境了。至少作为一种全新的、超级的市场组织者,类似BAT就已经承担起作为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甚至是产业创新的提供生态型服务的功能,同时也为什么是数字经济时代合乎创新需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验。平台公司是一种实验系统,它提出的生态已经涵盖从技术到业态,从业态到模式,从模式到整个市场,提供了一种孵化整个产业的功能,所以也提供了一种实验。要从平台公司的生态实验中要找到今后管理者面临数字经济的形态会出现哪些情况,因为生态环境和我们现在面临的管理者的市场环境是不一样的。


三、北邮重点实验室关于业态问题的看法

2021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近10年取得巨大的结构变迁,进入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阶段。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北邮重点实验室,把研究重点置身交互技术这一数字技术的共性技术,着重根据市场消费终端需要构建不同的场景的体验系统,在若干领域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心和北邮的合作有两个实验室,一个北京市挂牌的文化计算实验室,主要做的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另一个是消费终端实验室,是交互技术发挥作用或者创新的一个主要领域,也是我本人目前主要参与工作的领域。

根据我们的研究,新技术到新业态构成了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环节。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是技术落地以后显示出经济发展可能潜力的一种直接的形态,但是这不意味着一种技术一定会产生某种特定形态,因为当一种技术出现以后,它真正要形成一种消费场景,一定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所以从新技术到新业态,不光是技术的落地应用创新,而且是应用场景所有已知技术的集成性创新。我们的实验室基于交互技术正在重点推进以下两个新型业态:

第一个叫数实共生伴游,这个业态和大的旅游产业背景直接相关。2020年以来疫情使国内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旅游行业冲击尤其大。为了满足休闲观光旅游需求,以数据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数实共生新业态就出现了。以数字驱动为手段,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语音识别等多种技术集成为多种产品服务,国内各大景区积极拓展线上虚拟云服务,创新服务供给。疫情后,虚拟云游有所减退,但是虚拟内容和文化场景融合还仍然在兴起过程中。

数实共生技术是通过增强现实或混合现实技术,在文博、文旅场景中建立数字化内容解读甚至数字化的情境再现。这些重现的数字内容和数字情境都通过数字地图或数字孪生技术部署在实体博物馆或景区的真实空间,仿佛将真实空间内的游客植入到历史的时空中,从而实现了文物、文化遗址的活化。景区在这个技术加持下极大地扩展了商业空间。

第二种业态是沉浸式业态,这是文旅部在文化政策文件里高度强调的。传统的业态是一种静态审美,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静态的,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在现在这个时代,这种静态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或者欣赏需求。当代艺术更多谈的是融入、是互动,强调主体与对象相互渗透。将传统空间赋予沉浸式体验,才能让观众获得感官上的享受。沉浸式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置入。

虚拟现实技术促生沉浸式艺术体验展演。沉浸式艺术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创造出人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真实与梦幻之间无数种鲜活灵动的关系。AR技术融合了图像智能识别和空间成像技术,能够实现虚拟图像与现实的融合,VR技术能够通过高清建模的全景视频打造真实的临场感。二者都能够让人们的视角超脱于现实,让所见的想象更加生动逼真。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