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3 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上的致辞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东生
今年是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一带一路”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不仅为中国,也为广大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过去十年里,我们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密切,科技创新合作亮点纷呈,“一带一路”民意基础不断巩固。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和关键,持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科技交流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科技部与文化和旅游部也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八条重点任务。可以说,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作出的战略部署。开展相关问题研究、产业发展、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等工作,意义深远、大有可为。
如何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如何开展与沿线国家在有关领域的积极合作,拓展国际层面的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继续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添砖加瓦,是我们本次大会将要讨论的主题,体现了主办方各位参与其中专家学者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在这方面本人没有系统研究,从工作层面上谈点自己的粗浅想法和认识。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聚集力和引领力,不能迷失在不断进步的高科技水平和不断复杂化的文化融合体系中。
二是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发展和国际合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于2017年启动了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也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合作中的源动力。要牢牢把握“科技为文化赋能”的原则,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合作出发点,实现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科创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要坚持以不同国家文化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完善。我国经济已经转向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科创企业有能力成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结合点,发挥黏合作用甚至牵引作用,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问题。在国内,科技创新应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国际,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中应坚持需求导向,为满足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要求,进行科技创新配套和全产业链完善配套。把握“文化为科技引路”的原则,使文化和科技更加有针对性地融合发展,以互补的形式共同参与国际合作。
四是要坚持做好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科技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离不开一批有水平、有经验、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域人才。“一带一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相对较新的综合领域,要依托专业人才的能力进行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一大批同时拥有科创、文化和国际视角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在现有人才队伍中组建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综合人才队伍,为“一带一路”文化科技融合相关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五是要坚持发挥智库作用。智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支持中外智库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文化科技融合国际交流平台,推动重点项目、技术、品牌、产品的落地和推广。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更要积极开展智库间交流合作,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全国性专业化高端智库。本次大会邀请到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各领域的高水平专家,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战略支点,以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等智库作为平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深入交流,分享成果,深化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加速我国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