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丁鹏勃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14 | 619 次浏览 | 分享到:

激活数字潜能 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也出台了一批重要政策法规。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到文化数字化的大潮之中,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了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国博建设,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在透彻感知层面,智慧国博开展数智采集工作,采集得到关于文物、库房、展厅、设备等各类数据,经过泛在互联网汇聚到国博私有云平台和国博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融合,进而支撑智慧大脑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然后提供给综合运行平台进行执行。经过时间累积,大量数据将为自主学习提供必要基础,并最终在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标准体系,对智慧国博建设进行评估与反馈,实现迭代提升。



国博在数据的生产、流通、利用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数据生产能力上,国家博物馆目前共有文物二维影像数据160万张,文物三维模型数据7000件。在此基础上,国博打造了自己的文物数据采集团队。在数据流通能力上,国博初步实现畅通数据大循环的目标。为了更好管理和流通海量的文物数据,我们制定了文物数据分级分类的标准和数据授权管理办法。同时,国博建设了藏品大数据平台,采集到的文物数据一天之内就会上传到藏品大数据平台集中储存和管理,供馆内研究人员分级查阅和使用,实现了馆藏文物数据在馆内的畅通无阻。

在数据利用能力上,国博已实现了数据的有效利用和价值释放,其中78万件文物数据和76个虚拟展厅已在国博官网面向公众开放,基本实现了面向馆外的数据畅通。此外,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等系统开发也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除了微观层面在数据生产流通利用的成果外,宏观层面上,智慧国博建设在组织管理、核心业务、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组织管理方面,我们搭建综合工作平台,使80%以上业务线上办理,效率相比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此外搭建了基于BIM和GIS综合运营平台,实现国家博物馆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映射,构建了动态感知、高效决策的国博智慧大脑,促进组织管理的可视化高效运转。

在核心业务方面,我们通过开展文物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核心业务平台,提升了征集、保管、研究、展示等核心业务能力,让更多文物活起来。例如去年我们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借助藏品大数据平台等完成了馆级文物典籍2.6万套,推出260余款文创新品。实践证明,依托丰富数据资源,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会为博物馆核心业务能力提供强大支撑。

在社会服务方面,国博目前实现5G网络、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保障观众在馆内的畅通。通过开发观众预约系统,打造智慧服务体系。此外,国博为观众提供了全媒体矩阵服务,各平台粉丝总量都突破了千万,我们还完成国博数智人的宣推工作,力图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提高国博的社会服务水平。

在技术研发上,国博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些关键技术研究。例如在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中,效率低、设备依靠进口价格高,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复杂器形和半透明文物,三维采集难度非常大。我们和北师大、西北大学团队合作研发了一台一体化高效原真采集设备,基本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但是在市场化和产业化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再比如面对疫情期间使用接触式的交互装备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的问题,我们和北航团队合作,研发了几台多感官展示交互装置,实现非接触式交互体验。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针对智慧博物馆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问题,国博率先提出了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包括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评估标准三大类,每类之下又包含相应的子类标准。标准互相补充互相依存,提升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此外,智慧博物馆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数据生产规模相对有限,形成高质量数据资产能力仍有待提高。二是数据流转的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国际合作有待加强。面对这些挑战,博物馆一是要扩大数据生产规模,主要是加强数据采集力度,做好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异地灾备,做好数据的治理融合。二是要建立数据流转机制,完善数据授权管理办法,加强数据监管体系建设,研发文物数据确权追溯技术。三是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创新科技新领域,同海外国家共建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加强文物数字化的国际合作,推动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等。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