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李雪华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4-12-27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越人才培养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兼城市设计分会秘书长 李雪华 


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他已作出超过170次有关批示。这一数据体现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明确指出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珍惜文化遗产;二是表明文物保护工作仍有提升空间,具有广阔的努力前景。国家层面,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国家文物局、文旅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文化、文物与科技领域相关规划和指南,提出要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在关键技术、装备和成果转化方面实现突破,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和引领。

教育领域同样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相关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已将文物保护、数字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等纳入急需紧缺人才清单。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高校,也将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级人才的培养视为重点任务,为国家储备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



从行业角度来看,中国现有59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占8处。此外,全国有7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0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超过一亿件可移动文物。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规模对科技保护领域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这不仅是夯实文化自信、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支撑文物保护的核心需求。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自然气候变化、战争及城市建设等多重挑战,需要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为此,国家提出要布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适应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需求。

北京联合大学主动承担历史责任,这一决策得益于学校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学科基础。学校前身为197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师大等多所名校分校合并而成,具有优越的学科渊源和教育基因。在文化遗产领域,学校涌现出许多杰出前辈,如孙机老师、徐伯安老师,以及国家文物局的刘曙光先生,他们都曾在联合大学执教。此外,现任教的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包括雷兴山教授、陈悦新教授、宋国定教授、谢肃教授等,为学校相关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是全国首个以文化为引领,融合文、理、工、管、艺多学科交叉的卓越工程学院,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开创了新路径。

北京联合大学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11大学科门类、31个学位点、74个本科专业,从这方面讲,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学科体系。学校的应用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机器人学院等六个学院融合加入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让该学院既是实体化的机构,又构筑起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构筑了本硕博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从考古发掘到遗产保护,到传承利用,到文旅融合,学校都有全链条的学科体系,从这方面来说,联合大学颇具优势。学校还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在考古和文物专业同时有博士点的高校。除了学科基础,学校还打造了以文物为核心,包括文物装备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利用以及活化传播利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体系。这既得益于联合大学的综合性学科基础,同时依托北京有很多国内领先的研究机构的优势,联合企业,以及行业的高端博物馆,采取场景式、沉浸式的方式来共同培养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的硕博采用融入项目制的方式与行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校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在相关行业的国家局、北京局的支持下,每年与相应部门共同开展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相关领域急缺人才。同时,教师队伍也按照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培养架构,采取双师型队伍,聘请很多行业导师,到学校来带本硕博的学生。

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为学校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与文物保护领域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仅有一路之隔,双方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际上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很好的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也建立了合作,设立并共建“中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校也非常注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输出。今年5月,与北京市委书记尹力率领的中共代表团一起到塞尔维亚参加学校与塞方共同主办的中塞高校师生艺术节和艺术作品展,此活动得到塞尔维亚国家的高度重视,非常好地宣传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果,增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联合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展现了非常好的内在传承性,本科专业是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培养的,大约有30多位故宫的老师到联合大学给学生上课,开设了将近200多学时的课程。该专业是以高中为起点的七年制贯通培养模式,第一届学生今年毕业,毕业典礼上,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为学生们拨的穗儿,提供了融合培养的良好范例。

学校也非常注重向行业的兄弟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每年会根据当年的工作重点召开不同专题的研究会和研讨会,邀请专家把脉问诊,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引。

联合大学在文物保护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总结来说,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物 + 科技的探索。一是在科技还原文物真实方面,从材料、工艺复原角度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位于北京的唐代幽州节度使刘济墓石俑进行了铠甲复原。这是用生物化学和材料多技术交叉融合来复原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一次实践。

二是在文物的生化分析方面,由于联合大学有生物制药研究基础,所以在文物的有机质残留物分析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再就是用科技为文物祛病延年。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对石质文物、玉石质特种文物进行科技分析,通过科技手段为其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路线和技术支撑。对于可移动文物,例如脆弱的丝织品、纸制品等,由于联合大学有档案系,所以也利用学校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优势,对脆弱文物的裂化机理进行了较好的研究,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了复原。

三是智能装备方面。联合大学是一所中型大学,有基础较好的机械专业、计算机专业、工程专业,所以在精细化发掘保护技术、文物特种装备研发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有些是在古墓葬或者大考古遗址进行现场挖掘、现场采样,有些是对文物采集、分析和检测进行研究,其中“空天地协同的视觉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是运用科技手段,通过 AI + 文物的方式来识别、分析和修复。例如通过对古代墓葬壁画的 AI 分析,对其进行复原,做了很好的尝试。

北京联合大学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较好案例。联合大学的专业链条较长,所以考古、文物方面的成果可以应用到文旅融合的转化中。例如把从壁画中复原的古服饰、古道具,融合学校典藏的记忆等资料完全复刻,进行文物场景化展示,助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展示成果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放,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这是文物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和大众传播的良好方式,也是学校进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在文物保护领域尽可能地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联合大学把文物保护和考古学的交叉融合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努力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交叉学科,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人才的培养基地。


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