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学术交流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分会场 (二)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4-12-21 | 87 次浏览 | 分享到:

12 月 20 日下午,由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第二分会场活动在北京市 798·751 园区第一车间成功举办。研讨交流主题是“数智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云飞,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颖冰出席分会场活动。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阮毅主持学术交流。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阮毅 主持学术交流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数智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为文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活动邀请了来自高校、文物保护研究院所、专业博物馆及相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智化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发展路径与无限未来。


张加万:《人工智能助力文物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考》


天津大学教授张加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文物影像识别、三维建模及文化遗产修复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文物状态的精准评估和修复方案的优化设计。他呼吁加强多学科协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文物保护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周旸:《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周旸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出发,介绍了“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的研发过程及其在全球范围的示范意义,多维度呈现了这一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她强调,通过互动地图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丝绸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示范案例。


李丽辉:《科技助力展陈“马王堆”汉代文化焕新生》


湖南博物院纪委书记李丽辉以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的策展经验为例,阐述了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再现汉代“马王堆”文化的过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人文与艺术魅力。她指出,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展陈效果,也为公众普及文物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提供了新思路。


宁波:《数智赋能云冈石窟保护利用》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介绍了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的最新进展。通过三维扫描、虚拟展示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云冈研究院实现了对石窟内雕像及壁画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和动态监测。他表示,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有效延长了文物“生命”,也为公众搭建了触摸历史文化的数字桥梁,开创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


祝孔强:《浅谈文物科技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表示,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文物信息互联互通,是未来文物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他还分享了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在文物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分析方面的经验,提出应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推动全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联动与智能化服务。


刘莉丹:《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研究及方向性展望》


丝研中心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长刘莉丹分享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她强调,文物保护不仅要注重其物质形态的保存,更要通过合理的活化利用,实现文物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韩澄:《传统金银器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韩澄深入探讨了传统金银器文物在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中的技术实践。他介绍了金银器数字化建模、材质分析及在线展示的具体应用案例,强调了通过数字化手段延续传统工艺魅力的重要性。他指出,数字化不仅可以精准记录文物信息,还能够通过现代技术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艺术活力。

本分会场学术交流活动聚焦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文物保护与利用事业提供了宝贵参考,为未来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坚实基础。


分会场二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