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凤朝: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0-06-10 | 277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危机,再次有力证明了,人类是生死相依、利益与共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在人类打响抗击新冠病毒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在疫情向好后,将大量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影响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再次有力地证明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建“一带一路”的倡仪,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面对新冠后疫情时代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尽管西方反华势力制造的阻挠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病毒还不能彻底消失,但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根据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的经验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牢记习近平主席“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的指示精神,因势利导、以变应变,在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节奏,不断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开启政府层面引导,驻外使领馆支持协调,企业主体运作,积极与沿线国家探索重大项目实施配套发展的“政企连动模式”;坚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带动全方位、全产业链走出去的“产业赋能模式”;充分发挥知名大企业领头雁作用,形成大企业搭台,中小微(民营)企业跟进的“雁阵效应模式”,不断开创新冠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新机遇和新动能,奋力续写共建“一带一路”的壮美篇章。


政企合力,建立重大项目配套实施联动机制

需要才是合作的前提,共建“一带一路”不是强买强卖,也不是反华势力所说的资源掠夺,而是政企合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所在国发展急需,重点选择当地民生福祉项目展开合作。

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践行者。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方始终平等相待,充分关切各方利益,政企联动,不断实施和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政策协调不断顺畅,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度不断增强,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经贸与产业合作稳步推进,民间往来更加密切,不断让沿线参与国人民分享到实实在在的福祉。

为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我们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将中国的开发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建设、铁路新城建设、经济带建设模式与所在国发展需求相融合,积极推进动能转换,以项目引路,产业赋能为策略,依托交通大动脉,规划沿线经济带,铸造产能融合发展引擎,以实际行动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已有138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20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商签范围由亚欧地区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欧等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数次写入联合国、G20、APEC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

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区域间商品、资金、信息、技术等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优势互补,分享了合作共建成果。

在我过去任职的中国铁建,仅一家央企就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的300多项开发建设和合作项目,覆盖国别由2014年的29个增长到2019年的45个,在建规模由当年的900多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100多亿元。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主动适应所在国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点选择沿线国家相关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城市住房等解决当地民生福祉的项目展开合作。

针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我们为土耳其建设了安伊高铁,成为中国第一条“走出去”的高铁;为尼日利亚建设了阿卡铁路,成为海外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建设的现代化铁路;为安哥拉建设了本格拉铁路,成为采用中国标准在海外一次性建成的最长铁路;为阿尔及利亚建设了东西高速公路,成为非洲最长的高速公路项目;为黑山共和国改造了铁路项目,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使用欧盟资金实施的第一个铁路项目;为马来西亚建设了吉隆坡四季酒店,成为马来西亚第二高楼;为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建设连通两国的亚吉铁路,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集技术标准、设备、融资、施工、运营和管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国标准”电气化铁路……这些工程的建成,充分改善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出行和工作环境,有效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

目前,中国铁建还在积极推动尼日利亚拉伊铁路、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秘鲁国家公路和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频频到项目现场视察,称赞“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当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赋能,铸造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引擎

为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要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将中国的开发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带建设模式与所在国需求融合发展,以单一项目,催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赋能模式”,实现动能转换。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我国已与41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双边产能合作机制;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新的税收源和就业渠道,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建设和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中方已与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10多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

为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我们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将中国的开发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建设、铁路新城建设、经济带建设模式与所在国发展需求相融合,积极推进动能转换,以项目引路,产业赋能为策略,依托交通大动脉,规划沿线经济带,铸造产能融合发展引擎,以实际行动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2018年1月1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的标志性项目——亚吉铁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在参与亚吉铁路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中国铁建主动融入当地发展战略,根据当地工业落后的实际,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参与铁路沿线工业园以及吉布提多功能港建设,全方位推动铁路沿线经济发展,开创了“建设一条铁路,打造一条经济带”的“亚吉模式”,成为中国铁路首次全产业链“走出去”,中国标准引领产业海外发展的成功典范。

7年来,中国铁建先后参与投资建设或运营了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埃塞俄比亚阿瓦萨工业园、德雷达瓦工业园、阿达玛工业园、孔博查工业园和中白工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合作建设项目。

目前,中国铁建参与投资的产业园区发展形势持续向好,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以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为例,截至2019年底,已有147家中外企业在此注册,意向投资总额近15亿美元。其中,84家企业已签署入园投资协议或已投产运营,园区进出口总额达6.19亿美元,上缴尼日利亚政府税费4050万美元,为“一带一路”沿线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头雁效应,汇聚共建“一带一路”磅礴动力

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融进去”“扎下根”。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抱团聚力,本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头雁引领,汇聚共建“一带一路”磅礴动力。

道阻且长,行则必达。“美国优先”式的利己主义思想寸步难行,以和为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

为诠释这一理念,中国铁建本着优势互补、合力聚能原则,采用合纵连横策略,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首先整合企业内部优质资源,组织投资经营、商务拓展、施工生产、物资保障优势企业,形成“投建营”一体化经营格局;其次携手外部力量,先后与中信、中建、中交、中车、华为、中国建材等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产业协同方阵;其三是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协同金融单位和大型跨国企业携手竞逐国际市场。2017年以来,先后与泰国正大、英国福德门、亚投行等企业和组织进行高层对接,并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主场外交契机,不断促进海外高端合作。

同时,中国铁建主动对接江苏、河北、广东等10多个省份,带动国内50多家企业“走出去”,涉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纺织、钢结构和基础化工等多个领域。另外,中国铁建累计从国内采购工程机械、物资材料超过180亿元,雇佣国内劳务到海外工作近10万人次,带动了中国产品、中国设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融进去”“扎下根”。在共建合作中,我们本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托的原则,全面融入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加快属地化、国际化发展进程,通过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技术培训,参与抢险救灾、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社区共建等公益活动,不断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融合与民心相通。

为适应海外成长的水土、阳光和空气,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关系,中国铁建大力实施属地化管理和国际人才引进战略,培养和用好本土化管理人才,广泛开发属地人力资源。

在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建设中,8000余名当地员工和近400名中方员工并肩战斗,这些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当地员工已成为巴基斯坦国际公司属地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中国铁建二十局在安哥拉本格拉市建立的铁路技术职业学校,每年为该国培养500多名铁路技术人才。

作为国家最早“走出去”的外经单位之一,中国土木集团已开始聚焦属地化管理层人才。所属尼日利亚公司9891名在册当地员工中,管理层高级雇员已达463人。2018年,该公司又通过公开招聘,吸引53名优秀尼日利亚大学毕业生加入。

此外,中国铁建海外企业,还以不同形式多批次组织了30多个国家的外籍员工到中国来培训学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铁建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外籍员工分别达到3600和2400多人,有的地区外籍员工占比高达90%左右,在“一带一路”沿线为相关国家提供就业10余万人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产业技能人才,并资助来华留学生100余人。这些“授人以渔”的务实之举,将众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外籍员工汇聚成共建“一带一路”的磅礴力量。

秉承“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我们在诚信履约、建造精品工程,打造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文交流和实现民心相通的“软联通”。

2016年,埃塞俄比亚遭遇三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中国铁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正在建设中的亚吉铁路提前“服役”,为灾区运送物资超过7.8万吨;当7.8级地震造成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大量人员伤亡时,中国铁建第一时间组织抢险,为灾区救援打通“生命通道”……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如今,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播撒的那些爱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必将春花烂漫、硕果飘香。


【作者简介】

孟凤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