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乔云飞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15 | 639 次浏览 | 分享到: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创新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乔云飞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物保护和传承进行指示批示,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在政治局学习会上,国家计划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大数据库,进一步挖掘文物和遗产的多元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精神、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是拥有丰富文物的国家,其文明具有历史连续性、创新性、通关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特性从文物中得到了折射,而文物则承载着独一无二且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近年来,各方积极响应并共同努力,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包括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往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在去年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旨在让文物“活起来”,而数字信息的动态化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文物保护理念主要关注最小干预和保留原状的原则,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对文物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数字技术可以用于采集文物的三维模型、开展虚拟修复、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等方面。

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文物的虚拟修复与复原,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文物的智能化监测与预警,包括观众流量监测、防雷监测等文物本体的成像和展示清晰度等方面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可以实现更高效和精准的监测和预警。

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文物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项目。通过构建文物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指标,利用天空地协同一体化指标获取技术,将指标和理论结合起来呈现给文物保护管理和应急管理的不同人群和对象,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实时有效的预防和灾中救助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

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文物数据的管理和协同化。通过建设文物平台来协同化管理文物数据,提升文物保护管理的决策化水平。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虽然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智能化领域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文物的可挖掘价值,增强展览策展能力,提升文化遗产的展示水平,扩大其传承影响力,而且还能利用数字技术的轻、便、快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文物传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地,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和感知文化遗产。

在实践工作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都能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中小型博物馆的管理和展陈项目上,数字技术能够以其高效的信息发布和管理能力,为游客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开展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的建设,以实现文物行业的资源全覆盖,让“文物国情”得以呈现,让文物得以看见;同时还将以网络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监管和控制,让文物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让管理措施得以有效应用。

此外,中心还将继续探索“数字化+商业化”共赢发展的机制,完善中国特色文物的大数据库,并探索文物数字应用的新模式。基于此,中心还将开展“中国文物云”的研究,该平台将致力于汇聚国家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资源,以服务于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应用。“中国文物云”包括管理、数据、工具和创新应用等板块,其中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是基础和核心。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新的数字科技技术的汇聚和应用,从而推动文物的创新应用。信息平台将在确保数据安全和算法安全的基础上,将中国文物的数据应用到整个文物“走出去”的战略中,以实现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方向的转变。更好地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为推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建共享做出贡献。

最后,信息平台将建立起完整的文物数据要素流通、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论坛现场